一个阴冷刺骨的冬夜,白居易想喝酒。他拿出新酿米酒,酒色绿味浓郁。屋中炉火正旺,室内温暖如春,他邀约刘禹锡的堂兄: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;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”。有人考证,这小火炉指的就是火锅,酒是新醅酒,火锅想来也不差,热浪翻滚之下,涮牛肉涮羊肉,食材不断散发出阵阵香气,美酒加火锅,想来是冬天的标配了。
冬天吃火锅,其实唐代还不是最早的。战国时期的典籍,就有火锅的记载,只不过彼时以陶罐为锅。及至宋代,火锅的吃法在民间已十分常见,南宋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食谱中,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描述。元代,火锅流传到内蒙古一带,到了明清,火锅不仅在民间流行,而且成了一道著名的“宫廷菜”。现在依然红火的北京老火锅,从吃法上就可以依稀领略八旗子弟们当年的排场。
从历史上看,火锅这一饮食方式,根上就带有贵族血统。想吃顿地道的铜火锅,得先烧好木炭、备好牛肉或羊肉原汤,食材的庞杂就更不用说了,由荤到素货满堆山,即便是蘸料,也要各种各样的口味组合,这种事无巨细的讲究,是在布衣百姓寻常生活中不易见到的。我和老魏小时候,吃火锅都是在冬季的年关前后,家里备足了年货炸货,才偶尔来一顿火锅大餐。
小时候的南阳老式火锅,与现在流行的川渝火锅、北京涮锅有很大的不同。南阳四季分明,一般到了冬季才有吃火锅的习惯,储存一年的木炭也派上了用场。火锅食材紧扣节令,过年卤炸的牛羊肉切片装盘,油炸豆腐切条,肉丸子海带条备齐,青菜是霜打后敦实实油绿绿的菠菜、勺菜,再放上牛肉酱、辣椒酱、芝麻酱多种调味蘸料,一家人围坐一圈,烟气缭绕,吃得忘情。
“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”南阳老式火锅,没有川渝火锅的麻辣刺激、火热奔放,没有北京涮锅的七上八下、蘸料考究,但透出的却是中原人的厚道朴实和对食材节令的独特理解。老魏常说,南北火锅尽管风味各异,但核心都是热气腾腾中,各显神通地激发食材的鲜味和本味。这时候调味的蘸料,就成了四两拨千斤的点睛之物。
老魏出身御厨世家,是赊店魏氏牛肉酱传承人。他的易佰福牛肉酱系列,是“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”代表性项目,同时也是省商务厅授予的“河南老字号”品牌。产品线包括易佰福黄牛肉酱、鲜椒牛肉酱、香菇牛肉酱、杏鲍菇牛肉酱,鸡肉酱,香菇酱、杏鲍菇酱、辣椒酱等多项品类。不仅是米饭、面条、饺子、馍饼的佐餐佳品,也是吃一场火锅不可缺少的提味妙品。
更重要的是,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酱坚守祖训。在晒酱发酵、牛肉烹煮、调料配方等环节,一直坚持传统手工和祖传秘制,让这一中原酱品穿越百年,依旧保持最初的本真口味。易佰福坚持原产地风味,食材上选取南阳黄牛、西峡香菇、淅川辣椒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,让易佰福这一南阳特产,不仅留住了盆地风物的岁月年轮,更承载了饮食文化的中原情怀。